趙其國院士在論壇上做“生態高值農業與功能農業”報告
當前,功能農業的建設與發展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與結合點。功能農業首先在中國起步,安徽政府和龍頭企業要倍加珍惜已有成果,搶抓這次重要機遇,在高值功能農業發展上實現彎道超車。”
12月12日,安徽省首屆功能農業高峰論壇在合肥舉行。功能農業奠基人、著名土壤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在論壇上表示,中國科技大學與蘇州硒谷科技公司已經具備很好的功能農業技術實力和基礎,龍頭企業要側重在轉化、應用上做大文章,形成合作關系,推動區域功能農業快速、高質量發展,把安徽打造成為全國功能農業高地。
院士建言:打造功能農業產業高地
“生態高值農業是今后安徽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在12日舉行的安徽省首屆功能農業高峰論壇上,趙其國院士的論斷響徹會場,語驚四座。
什么是生態高值農業?趙其國院士介紹,生態高值農業就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業。它以健康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特性。 2010年6月,國家主席胡錦濤首次提出要“構建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產業體系”。
“功能農業就是生態高值農業的典型代表。 ”趙其國說,早在2008年,由其領銜的中科院農業領域戰略研究組在其編纂的《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中就明確提出,功能農業是綠色農業之后我國農業未來40年的重要發展方向。
趙其國建議,安徽應成立“功能農業研發中心”,有序地組織科研、教學,企事業等單位,對 “生態高值功能農業”的理念、內涵、模式布局等進行研究。同時,加強農田水利及庫、渠工程建設,加強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著力進行產業結構性調整。在此基礎上,安徽應通過科技創新,發展功能農業,不斷提升全省農產品的農產值、農技值、農市值、農經值。
趙其國說,功能農業也要通過萬畝、十萬畝示范區建設,而且要由龍頭企業直接參與,這樣才能達到“示范引領、壯大龍頭”兩個目的。中國科技大學與蘇州硒谷科技公司已經具備很好的功能農業技術實力和基礎,龍頭企業要側重在轉化、應用上做大文章,形成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區域功能農業快速、高質量發展。
說起未來的發展規劃,趙其國認為,安徽應制定省級和重點系統的功能農業產業發展2020年規劃,將功能農業列為“十三五”規劃重點方向,用以指導未來幾年的功能農業工作。同時,依托中國科技大學和龍頭企業共同規劃建設若干個 “功能農業產業園”,打造全國功能農業產業高地。
功能農業:農業科技第三個里程碑
在中國農業發展路線圖中,將農業高產技術(化肥、農藥、基因工程)、綠色技術(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功能農業技術(營養化、功能化)作為農業科技的三個里程碑。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一半以上的農產品都應具備功能性,以滿足人們健康改善的更高需求。
“說得簡單點,功能農業就是指農產品的營養化、功能化。它是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其他生物工程技術手段,在自然種養殖過程中讓農作物吸收積累更多的礦物質等功能成分,使農產品具備保健功能,也包括經深加工制成高功能物質含量的農產品。富硒農業便是功能農業的具體代表。 ”
趙其國表示,雖然農產品功能化,從2008年提出至今只有6年,但它卻是未來40年農業科技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新興領域。既符合國務院《“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生物產業要面向人民健康、加快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的論述,又契合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加強農業科技工作的要求。因此,功能農業是一個非常值得重點關注、大力發展的產業方向。
據推測,2020年功能農業的占比會達到我國可食作物耕作面積的1%,2030年左右,比例會上升至10%,2050年上升為50%。按靜態價值計算,2020年市場容量1000億,2030年為1萬億,2050年為5萬億。最近,招商銀行招銀國際和浙江美林基金聯合對硒谷科技進行第二輪風險投資,說明資本市場對這個行業十分看好。
功能農業的市場價值也十分可觀。目前主要的富硒農產品的價值都比一般農產品有很大的提升:如普通大米的價格一般在1.5-2元,白湖農場和江蘇農墾的富有機硒大米的禮品裝按照15-20元/斤銷售,普通包裝也要賣到8元/斤,是普通大米的5-10倍。安徽碭山縣富硒碭山梨產品售價是普通碭山梨的3倍。陽澄湖周邊富硒蟹養殖戶經濟效益提高20%,平均每畝水面效益凈增1500元以上。
硒谷科技:功能農業技術第一品牌
趙其國院士介紹,總體上來說,富硒技術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三代。第一代是以亞硒酸鈉為代表的無機硒鹽,由于有毒副作用,日本、美國已禁用;第二代是以酵母硒為代表的生物結合態硒,對市場產品抽檢僅有30%為轉化的氨基酸硒;第三代為植物有機硒(天然含硒氨基酸),相比于無機硒,其安全性、吸收利用性都更好。
在第三代有機硒研發過程中,“中國科技大學蘇州研究院功能農業重點實驗室”以及“蘇州硒谷科技公司”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趙其國介紹,從2008年至今的6年時間里,中科大尹雪斌博士帶領的團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用生物營養強化和納米技術,研制出具有 “自主產權的納米硒植物營養劑”——仿效植物在土壤中天然的吸收路徑,通過在貧硒土壤中施用,定量改良土壤有效硒的含量,并通過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轉化成有機硒,進而完全掌握了富硒農產品的標準化培育技術。此外通過對富硒作物精細加工,制成有機硒飼料添加劑和食品添加劑,并廣泛應用于食物中。
近年來,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過“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方式,蘇州硒谷科技公司已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聯合,在包括江蘇、安徽在內的有關地區,建立了不少“萬畝功能農業示范區”,以便推動整套技術體系。特別是在安徽,為大力支撐發展安徽功能農業產業,在合肥高新區設有安徽硒谷科技公司和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功能農業工程中心。硒谷科技還發起成立有中國功能農業產業聯盟和安徽省級聯盟,建立功能農業博物館、功能農業院士工作站,已逐步成長為有世界影響的功能農業技術品牌。